订购资讯
温馨提示:请注意天气变化
中原经济协作区网站欢迎您 今天是
   
300年传承的磁县怀调
来源:中原经济协作区网 | 作者:袁士坚 | 发布时间: 2019-08-24 | 60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
     磁县怀调是个古老板腔体剧种,是演古装戏为主的地方剧种,也是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就是群众说的“红黑脸戏”。磁县怀调上承隋唐时期《踏谣娘》的艺术成就,下接明代弦索调的艺术规范,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至清初。据《磁州文史资料》记载:怀调起源于磁州,早年,漳河北岸喜欢戏曲的艺人在农闲时就三五个聚在一起唱上几段。当时的乐器只有自制的大弦,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,所以,最初称为“板唱。”板唱时期没有什么手势、舞蹈,仅是唱者顺口喊唱,但符合一定的曲调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剧情内容的需要,人们对唱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要求他们能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喜怒悲乐,于是就逐渐有了符合剧情的唱腔和动作,并由此形成了早期的怀调剧种。


随着演唱者水平的不断提高,怀调这一艺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渐显得成熟起来。由起初的三五人同台演出发展到了八九人甚至达到十几人。在清朝末年,大约在宣统年间,有好事者把爱唱戏的人拢于一起在溪小悟(西小屋)村组建第一怀调戏班即“事好班”。每到逢年过节,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拉出去唱上几段,曲调与表情基本上能相得益彰,这个时期的唱本,没有固定的格式,大都是根据民间传说顺口编唱,这便是怀调的早期戏班。

清末民初,“事好班”在漳河沿岸村保的支持下,得到了进一步发展。先后购置了一些乐器、戏装和道具,同时,在磁县西小屋村组建了民间业余怀调剧团,即后来的磁县怀调剧团前身。

此时,也进一步显现出了怀调的特点,其在剧目上的特点是:忠奸斗争,将帅保边,文武兼备,政治色彩很浓;在婚姻上,大多是武生武旦战场结亲。在演出形式上,动作豪放,将帅出场常伴于墩子鼓、四大扇、马号的强烈伴奏,使人有万马奔腾,铁军冲杀之感。其音响,在夜间可传十里之外。在音乐上,怀调是以弹拨乐器为主的剧种,它的调式是1=D,主旋徘徊在三度和小三度之间,因而音域显得狭窄。唱腔呈现平直,特别是高音区的使用,至今突破不够,这是有待解决的一大课题。怀调过门短小,梆子显得紧凑,这也是群众喜欢的一个地方,但穿把子的人非常辛苦,常常是一场戏下来,汗流浃背,气喘嘘嘘。出场的人很多,整体艺术效果是需要抓好的一个环节,否则,舞台阵容极易焕散,严重影响演出效果。

  “七七”事变之后,日寇的铁蹄践踏了漳河两岸。当时,在漳河沿岸一带怀调艺术的成名艺人万春先生(艺名合成,俗称银娃娃小生)和他的戏班到河南一带表演爱国剧目1943年,在安阳演出传统戏《盔缨记》时,卢先生扮演主角养由基,他以荡气回肠的唱腔,慷慨激昂的表演,把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,引起台下爱国民众的强烈共鸣。当地日伪汉奸准备封闭台口,却被宪兵队长的一位姨太太格外开脱,以卢先生给其唱堂会为交换条件,戏班才免遭其难。

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,磁县胜利解放了,怀调戏班的卢先生和一班艺人们获得了新生。1947年,他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,在西小屋村组建起了“西小屋怀调剧团”。

1949年以后,怀调剧团不断发展和壮大。卢万春先生和全团人员一起,白天参加生产劳动,晚上赶排新编剧目,不到半年时间,就先后为群众上演了《白毛女》、《小女婿》等五、六个现代戏,卢先生在每个剧目中都扮演着主要角色。一次,剧团在下七垣村演出现代戏《血泪仇》时,卢先生扮演贫苦农民王仁厚,他以情技交融的表演,再现了翻身穷人在旧社会受尽的苦难,一位老汉紧紧握住卢先生的手,热泪纵横地说:“你演的太好了!王仁厚就和俺一样,是共产党、毛主席救了俺全家人啊!”随即,老人振臂高呼口号,顿时,全场爆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声。

1953年,在党对文化艺术事业的关怀下,“西小屋怀调剧团”由业余剧团改建为半职业剧团。其间,卢先生把自己对党的无限感激之情,付诸于实际行动之中。为了怀调艺术的发展和提高,他积极倡导剧团成立了“艺委会”,并在怀调历来口授流传、没有文字剧本的状况下,把六十多部保本戏,三十多种板式,从唱腔台词、表演技巧,到文武场、锣鼓经及舞台经验全部记述下来,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怀调戏剧事业。

党的“百花齐放,推陈出新”文艺方针,使卢先生深受启发。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吸取其它地方戏剧之所长,反复推敲出二十多段格调新颖,又不失怀调风格的唱段,如《打八郎》中表现杨八郎对妻子爱慕之情的偷字闪板唱法,《盔缨记》中表现养由基英雄气概的大起板唱法等。尤其在新编现代戏中,努力改革传统唱腔的程式化方面,都有着难能可贵的突破,至今仍在各个怀调剧团继续延用。

1958年,磁县人民政府决定,把岔口的“四股弦”和“西小屋怀调”合并,成立了“磁县怀调剧团。”剧团成立后,除上演传统剧目外,已到中年的卢先生,更加不辞劳苦,废寝忘食地工作,积极为新编剧目想计献策,言传身教,先后配合导演使剧团成功地上演了《苦菜花》、《洪湖赤卫队》、《潘杨讼》、《孙庞斗智》、《火焰山》等五十多部现代戏、历史剧和神话剧,处处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。

1959年,中央决定合并市县,磁县、临漳、成安三县并一县。当时,因磁县怀调剧团在当地各县颇有名气,邯郸地区决定留下“磁县怀调剧团”,并在原临漳豫剧团中挑选了部分优秀青年学生充实到怀调剧团。

文革以后,西小屋怀调剧团又迎来大发展,并邀请有卢万春、张秀英等部分老艺人做剧团顾问。不到一年时间,又一批戏苑新秀便脱颖而出,使一批传统剧目如《盔缨记》、《战洛阳》等又成功地再现于舞台。河北电视台还录制成电视戏曲片段展现给全省广大观众。

卢万春等老艺人还积极扶持磁县的庆和峪、黄鼠、十里铺和临漳的常家屯、东太平等十余个农村业余剧团。先后培养了五代学生,近七百余人的怀调戏剧队伍。其中有扮演生角的马桂清、孟朝文、王思印、王长命,有扮演旦角的张秀英、孙爱云、靳士琴、王凤霞,有扮演净角的李正春、靳士贵等优秀演员,都在各自不同岗位上,均已桃李满园。

2000年,由于受现代文化市场的影响,人们对戏剧的兴趣开始淡化,随着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,怀调原有的传统技艺得不到传授,使怀调剧团演出很不景气,怀调濒危失传的局面得不到解决。

2007年以来,为挖掘、抢救、保护、发展磁县怀调这艺术,磁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,并制定了保护计划开展了普查工作,摸清了磁县怀调现状和濒危状况建立了怀调艺人档案,开展了怀调理论研究工作,进行了学术研究加强怀调剧团演出队伍建设,在社会招收优秀演员,不断壮大怀调剧团演出队伍,文化部门和怀调剧团所在乡镇村也积极投资为怀调剧团修建舞台,增添灯光设备等,支持怀调剧团的演出排练。各怀调剧团也积极配合重大节日,举办演出活动大力弘扬怀调传统剧目,进一步继承保护磁县怀调这门古老民间艺术

从第一支正规戏班上演怀调到如今,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,如今怀调剧种已有三百多出传统剧目。上演的剧目大多是以颂忠除奸、保家卫国为主的政治色彩很浓的历史剧,《杨家将》、《潘杨颂》等都是怀调的经典剧目。现代剧目有20多出,经常演出的有40多个如《五凤岭》、《老羊山》、《两郎山》、《老包说媒》、《三战吕布》等。

磁县怀调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,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,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。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,是一种独特的地方稀有剧种,有着广阔的综合性及民间文化空间。



【作者简介】:袁士坚,男,汉族,笔名:贺兰呼晓,河北省邯郸市作家协会会员,1975年1月生,邯郸市冀南新区林坦镇人,现任磁县政协资料科科长。热爱诗词、散文、通讯、新闻写作,在全国、省、市、县各级媒体、诗刊刊登作品300余篇,多次荣获省、市、县各类征文奖项。

 
 
 
 
 编辑:姬占金


视频直播
友情链接
+ READ MORE

国家有关部委:   国务院各部委办     国家发展改革委     国资委     工业和信息化部     科技部     民政部     生态环境部     自然资源和规划部     中国科学院     民盟中央

晋冀鲁豫四省:   山西省        河北省        山东省        河南省 

成员新闻媒体:   长治市   晋城市   邢台市   邯郸市   临清市   菏泽市   聊城市   安阳市   济源市   焦作市   新乡市   鹤壁市   濮阳市

友好经济区:   淮海经济区     环渤海市长联席会     大京九经济带     珠江三角洲经济区     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     浙东经济区     南京经济区     陕甘川宁经济联合会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闽浙赣皖九方经济区     陇海兰新经济带研究促进会     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